您的位置 : 侠盗文学网 > 资讯 朱元璋周德兴小说 燃烧的明朝章节阅读

朱元璋周德兴小说 燃烧的明朝章节阅读

时间:2020-01-02 13:29:52编辑:慕灵

《燃烧的明朝》中主要人物有朱元璋周德兴,是作者公孙谏所写的一本原创新作,已上架奇热联盟。全书主要讲述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不多,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他是穷人中的穷人,草根中的草根,那么这样一个人是如何忽然崛起,称霸天下的呢?

《燃烧的明朝》 第4章 仁宣之治 免费试读

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朱棣的长子,名叫朱高炽,这是个老好人,历史上很少有皇帝像他这么好脾气的,只是福气不太好。年轻的时候,每天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跟几个兄弟逗来逗去,好容易当上了皇帝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且当了一年就驾崩了,但是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自己的儿子合力开创了著名的大名盛世“仁宣之治”。

朱高炽于公元1378年出生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那个时候朱棣被朱元璋下放到故乡去体验生活。之后他就跟着朱棣去了北京,并且当上了燕王世子。

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朱高炽虽然是长子也是世子,但是朱棣并不喜欢他,因为朱高炽是个胖子,根本上不了战马,走几步路有时候都费劲儿,而他本人则是一位武将,所以他更喜欢朱高炽,因为在靖难之役这几年里面,他曾经几次救过朱棣的性命,而且能征善战,朱棣说三个儿子里面最像他的就是朱高煦。

朱高炽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长大,而他的母亲也就是徐达的女儿,是一名素质很高的才女,所以后来把他教育得也是端庄有礼,说话得体,为人非常的老实善良。举个例子,有一次朱元璋让这位皇孙和周王晋王秦王一起去检阅兵马,别人都搞定了,他那边还没完事儿。等他回来之后,朱元璋就问他怎么回事儿,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于是朱高炽就说:“早晨起来太冷了,所以我让士兵们吃完了早饭再来检阅。”朱元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可是他的那位屡立战功的弟弟就不一样了,性格刚好和他形成对比,此人残忍凶悍,为人狡诈,而且嗜酒杀人,无所不为。要是说起来,这倒是乱世一个将军的形象,可是他不该把这种狠毒用在兄弟身上。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每次都是充当先锋,白河沟一站还曾经救了朱棣的老命,因此朱棣在渡江的时候,曾经暗示过他,太子的身体不好,将来可能要立他为太子,当时朱高煦就欣喜若狂。

要说在军工上,朱高炽可能真的是差了一些,唯一可以供人欣赏的也就是那次李景隆包围北京的时候打的“京城保卫战”了吧。在这场战役中,朱高炽这个胖子表现不凡,不但牢牢地守住了城池,还利用各种战术袭扰明军,导致他们提心吊胆。

而且在守城的过程中,他每天晚上基本不睡觉,跟士兵们待在一起,嘘寒问暖,鼓舞士气,可以说北京保卫战打赢了,保住了朱棣的江山,他是居功至伟的。但是这人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太善良太老实。

他的这些兄弟们,也就是看准了他太老实,才敢一而再再而三无所不用其极地去陷害他。朱高炽最危险的一次差点丧命,那是在建文三年的时候,方孝孺听说朱高燧经常在朱棣面前陷害自己的哥哥,于是心生一计,打算挑拨离间,就派人给他送去一封书信,劝他赶紧投降。

然后朱高燧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爹,朱棣气得非要把他杀了不可,可是这时候,有人把那封信送来了,朱棣一看根本就没有拆封,这才相信太子是清白的,十分后悔刚才的冲动,差点没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等到他夺取了江山之后,并没有立即册立太子,按理来说,朱高炽本身就是世子,现在当太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朱棣就是拖着不办,这时候他的心里还没有朱高燧什么事,主要是朱高煦有军功,他才拿不定注意。

当时很多人都站在太子这一边,认为他仁孝,人缘好,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人当了皇帝对国家肯定不错。可是朱棣就是不表态。

后来朱棣之所以下定了决心,和明朝的一位大文豪有关系,这人就是解缙。

解缙曾经参加过编修《永乐大典》,朱元璋和朱棣对他都非常的器重,所以在拿不定注意的时候,朱棣打算问问解缙的意思。但解缙不想参与这种事儿,被皇帝逼得急了,就支支吾吾地说:“皇太子仁孝,天下归心。”

这话在朱棣的耳朵里简直就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意思,而且他听着这帮文官每天说这些话心里也别扭,怎么啦,单纯仁孝就能够治理好天下吗,蒙古人打过来,你去给他们念一段中庸他们就退兵了?

可是解缙看到朱棣没有说话,跟着又说了一句:“好圣孙。”也就是好孙子的意思。

这个好孙子是谁呢?他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为人聪明好学,朱棣非常喜欢他。解缙的意思就是告诉他,你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将来他才好传给朱瞻基呀。这么一说,朱棣顿时就下定了决心。

公元1404年,也就是永乐二年,朱棣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为了让另外两个儿子死心,一口气把朱高煦封为汉王,朱高燧封为赵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身份,以后就不要再瞎折腾了。

事情表面上很圆满,但其实不圆满,马上就要有一个人倒霉了,那就是管闲事儿的解缙。观解缙之事真可谓祸从口出啊。

朱高炽当上了太子之后,朱棣也不知道怎么的,对他越来越不满意,加上另外两人每天煽风点火,他就想要废掉朱高炽。解缙又跑来劝阻,朱棣一生气就把他下放到偏远地去当官了。那也没什么。可偏偏解缙不知道死活,有一次到京城里来出差,朱棣正好亲征蒙古,太子监国。

于是他就跟太子打了声招呼,然后走了。这事儿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说他心里只有太子没有皇帝。朱棣一气之下就让他下了锦衣卫的诏狱。

五年之后,偶尔有一次,朱棣翻阅诏狱的名单,发现解缙还活着,就对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非常不满,纪纲表示自己错了,回去之后,把解缙灌醉了,然后埋在雪坑里,活活地给冻死了。

朱高煦对于这个皇位是势在必得的,而且他也瞧不起皇太子,朱棣也是看在眼里,于是就想对他采取点手段,把他弄到云南去当地主。可是朱高煦根本就不去,而且还很委屈地对朱棣说:“我犯了什么罪,要让我去万里之外?”

朱棣也是感激他多次救过自己的性命,所以就答应他住在南京。后来朱棣觉得把他弄到云南去的确是有点残忍,又把他弄到了山东青州,但朱高煦为了不离开权利中枢还是不去,一个劲儿拖延时间,寻找借口。不过他后来也被检举犯了很多大罪,朱棣要把他贬为庶人,还是朱高炽给求的情,类似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儿朱高炽还办了好几次。

觊觎皇位的不是朱高煦一个人,朱高燧更是重大的幕后黑手,时不时地还要跑到前台来露一手。公元1323年的时候,朱棣的身体不舒服,朱高燧以为老爹活不成了,于是就忙活开了,又是假造圣旨,又是准备给朱棣下药,就等着当皇帝了。

可是没想到最后事情败露,连假造的圣旨都被朱棣拿去当了证据,朱棣打算杀了他,还是好心的哥哥朱高炽出来求情,说弟弟不知情都是他下面的人干的,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小命。可是人家并不感恩啊。回头阴谋诡计接着来。

但朱高炽身边也有一大群正直的人守护,所以才能每次都化险为夷,这种事儿一直持续到公元1424年,朱棣病逝于出征蒙古的途中。当时也经历了一场风波。

朱棣突然死在外面,让那些随行的大臣们感到非常紧张,万一消息走漏出去,不单是蒙古人有可能追上来,更可怕的是在京城里的两位亲王还有可能发动政变来篡位,所以他们商量之后,决定一定要保住这个秘密。于是大臣们做了一个锡棺,把皇上的遗体放进去,然后每天照常送饭,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人怀疑了。另外日夜兼程,赶回京城,派人向皇太子报丧。

八月二日,使者拿着遗诏回到了京城,八月十日,棺椁才进了京城,开始隆重的葬礼。五天之后,在大臣们的拥护之下,朱高炽才登上了皇位。真是不容易呀。

战战兢兢地当了20年的太子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也可以松一口气,再也不用担心谁来谋害自己了。

朱高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木讷傻乎乎的,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即位之后,心里一心想着要有一番作为,于是就开始了励精图治,改革变法。先是任用贤能,然后惩治贪官,劝课农桑,大明王朝在平稳中首次呈现出了上升的势头,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新局面,使得大明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不过他在位的时间实在太短,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也是史学界的一大遗憾。有一件事情,可以反映出来,明仁宗是一个多么爱惜百姓的好皇帝。北京城刚刚修建完毕,准备迁都的时候,朱棣派他去打个前瞻。

明仁宗这一路上就不停地在考察民情,一次路过一个地方,他看到老百姓们在捡草籽,就下去问,捡这些东西干什么,老百姓就告诉他,如果到了饥荒年月,用这个就可以保住性命。当时他的心里就非常不高兴,然后赏赐他们银两让他们回去买粮食。

这里是山东的地盘,于是他就把山东布政使找来询问,布政使说年景不好,已经上报,要求免了今年的公粮。

明仁宗非常不悦地说:“老百姓都快饿死了,还谈什么收不收税,现在最要紧的是打开仓库,赈济百姓,立即就办。”布政使支支吾吾地说,每人赈济三斗行不行?明仁宗大胖子自己吃的多,一寻思,立即说:“不够,必须要六斗。”回去之后,跟朱棣一说,朱棣顿时非常高兴。

可惜不久之后,明仁宗一病不起,最后去世,享年只有48岁。他在位的这段时间里,主要是改变了朱棣穷兵黩武的治国方针,把目光转向国内发展生产。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朱高炽同志能够多活几年,没准明朝也能出现一个跟汉文帝汉景帝一样的好皇帝呢。

不过明仁宗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治国方针却没有变,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沿着他的道路继续向前。

朱瞻基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但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比如说冒红光啊有香气啦这些,这件事情发生在他的祖父朱棣身上。话说这天晚上,朱棣忽然梦到了自己的父皇朱元璋,朱元璋授予他一块玉圭,上面写着“传给子孙,永远昌盛”的字样,他就认为这是个吉祥的兆头。而第二天的时候,就听说自己的皇孙出生了,所以对他非常疼爱。

这孩子长大之后,也是特别的聪明,朱棣就让姚广孝去给他当老师。姚广孝是朱棣的开国元勋,法号道衍,虽然是个和尚,但精通儒家经典,是个大人才,在为燕王夺取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功勋,朱棣让他去教导朱瞻基也足见对他的宠爱了。

而且朱棣还预言过,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一个太平天子。

朱棣的这个预言没有错,后来朱瞻基真的就成了一位守成之君,太平天子。在他的一生当中,除了政治经济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大事儿发生。最主要的也就是两件,一件就是废立皇后,另外一件就是除掉了二位叔叔的威胁。

朱瞻基的母亲是明仁宗的张皇后,此人识大体,而且讲道理,对朝廷里面的事情也很精通,是个有素质的人,不过她不狂妄,在朱瞻基的一朝,没有出现外戚进入高管系统的记录,这都是张太后的功劳。

所以母子两人的感情非常好,只有一点让他们产生了隔阂,那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废立皇后这件事情上。

明宣宗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识一个姓孙的女孩子,两人情投意合,青梅竹马,可是后来当上太子选皇后却被迫选了一个姓胡的女子,他就始终不太高兴,不过这位胡皇后也是个贤良淑德的人,张太后对他非常满意。

等到明宣宗即位之后,他几次向张太后提出要废立皇后,让自己心爱的孙贵妃享受这个荣耀,一开始张太后不愿意,可是经不住他软磨硬泡最后也就答应了。胡皇后被废了之后,就在宫里出家当了道士。

但是每次张太后这边请客吃饭的时候,还是把他当成皇后来招待,位置都是坐在孙皇后的前面,孙皇后为此很不高兴。过了一段时间张太后死了,胡皇后觉得自己失去了依靠,一年之后也郁闷地死了。

过了一段时间,明宣宗回想起来,觉得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胡皇后,还对别人说,这都是我年轻的时候做的糊涂事儿。

当时明朝已经走上了正轨,他除了励精图治之外,基本上没有外患,但内忧还是有的,那就是他的两位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据说当明仁宗去世的时候,朱瞻基正在南京,接到消息就拼命地往回赶,却不知道朱高煦已经在半路上埋下了伏兵,想要把他干掉,可是没成想,朱瞻基走了另外的一条路,两波人因此就错过了,这次阴谋也就无疾而终。

不过朱高煦并不死心,他认为朱瞻基太年轻根本没办法统治这个国家,没准就是个软柿子,过两招他就把皇位自动让出来了,顶多也就是第二个建文帝。于是他就开始频频向朱瞻基试探,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向明宣宗要东西,什么马匹骆驼什么玉带蟒袍,朱瞻基念在他是自己的亲叔叔的份上,全都给予满足。

这样也就给了他一种错觉,认为朱瞻基的的确确就是个软柿子可以捏,不久之后,他就自我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然后派人到朝廷里联系同党,准备里应外合夺取皇位,不幸的是消息走漏了,朱瞻基知道了。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朱瞻基还是有点不太相信,他觉得二叔应该死心了,也老大不小了,就不能长点心吗。于是就写信去规劝,希望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可是没想到,朱高煦居然回信把他给骂了一顿,指责他违背组训什么的,让他赶紧把皇位让出来,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完了,这次也容不得他不信了,于是就商量如何平叛吧。商量的结果是叛徒肯定要灭,但是要怎么灭,大臣们建议他吸取建文帝的教训,千万不要手软,最好是御驾亲征,一举把他消灭了算了。

朱瞻基一向都渴望自己能够和太祖和成祖一样在武学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听完很兴奋立即就答应了。这下子轮到朱高煦哭了,他本来以为这是个软柿子,一听说打仗就会吓哭,没想到人家亲自来了。

乱了方寸的朱高煦,就等着朝廷来收拾他,也不做任何准备,也不出兵攻打城池。结果很快被包围了,不久他就虎头蛇尾地投降了。朱瞻基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当时朱瞻基回军的路上,大臣们就建议,立即转移目标去河北彰德攻打赵王朱高燧,彻底解决这两个隐患。

朱瞻基觉得挺扯淡,毕竟是我的亲叔叔,你说他也没犯罪,我揍他干啥玩意儿啊。不过他也知道朱高燧有野心,于是就把大臣们要求讨伐他的奏章给他看,吓得朱高燧差点没破了胆,赶忙自请把所有的护卫军解散,然后去北京居住。朱瞻基非常大度,只让他削去护卫,并没有把他囚禁,所以赵王比汉王强点,落了个寿终正寝。

朱高煦的下场可就真没法说了,现在不是流行那么一句话嘛,你不作就不会死,可是他偏偏就要作。

他在牢里被关了三年,朱瞻基可能是有放他出来的意思,毕竟也是亲叔叔嘛,于是就去看他。他见了朱瞻基不但不行礼,反而出言讥讽,这还不算,朱瞻基离去的时候,他还给下了个绊儿,把朱瞻基给绊倒了。

朱瞻基恼羞成怒,命人把他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面,四周围放火,把他活活烧死,据说最后把铜缸都给烧化了。如此死法,真可以说得上是惨惨惨。

此外宣宗还解决了一次小的边患,并不是来自北方蒙古,这次是来自安南,其实还是老祖父留下来的后遗症。

安南早些年不是被成祖的80万大军给平定了嘛,可现在的情形是,明朝占不到便宜,反而往里边搭钱,因为他们天天造反,把人都快要烦死了。

当时有一个叫黎利的人一味跟明军死磕、打游击,来了我就跑,走了我还来,把明军折腾得够呛,目的只有一个,要求安南独立,而且中央政府还要给予承认和加冕。其实这个时候,明宣宗已经对安南没有任何兴趣了,但他不能就这样妥协,那不是有点太丢面儿了嘛。他在等待一场胜利。

这场胜利要说来的也快,不久之后,大将陈通给了黎利一次迎头痛击,斩首万余人,但是他遵守朝廷的命令没有乘胜追击,放了黎利一条生路。这就是因为宣宗预料到,杀了一个黎利还有千千万万个黎利会站起来,安南这块地方我大明朝不想要了。

黎利战败之后,急忙给朝廷上奏折,表示我不是非要跟天朝作对,只要天朝把以前姓陈的国王的后代放回来继承皇位,我立即就解甲归田。

于是宣宗很高兴地就答应了这个提议,并且派人到安南去,计划册封陈氏后人当国王。可是黎利又耍花招,他说陈氏已经没有后人了,要不你就凑合一下册封我算了。陈通一听,那不是扯淡嘛,没答应,又回来了。跟着连续三年的时间,黎利就一直请求朝廷册封,宣宗也不搭理他。

到了公元1431年的时候,宣宗考虑陈氏后人可能真的找不到了,于是就勉强地册封了黎利。从此明朝放弃了安南,战乱结束。

至于说蒙古方面,在宣宗一朝,顶多是有一些小规模的袭扰,根本算不上边患,宣宗完全都不用去烦心,真正的太平天子啊。不过他也不是待着没事儿干,继续整顿吏治,劝课农桑,鼓励开垦,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了发展经济方面,使得农民安居乐业,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大明朝在这一段时间达到了巅峰。

不过宣宗作为太平天子也有很多的毛病,而且表面上看起来的小毛病,实际上还不小。经济繁荣了,君臣陶醉啦,开始享乐啦,宦官出现了,这都是他的问题。可是他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大家看过聊斋的,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促织》,那就是蒲松龄老先生根据宣宗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

据说宣宗最大的爱好就是斗蟋蟀,所以又被称为“促织天子”,他的促织后来成了一种痴迷,就像现在的人玩网游一样,上瘾的时候不惜倾家荡产。举个例子,他发觉北京的蟋蟀不好,于是就下令太监去采购1000只蟋蟀,因此当时的蟋蟀价格猛涨,一匹马才能换一只好的蟋蟀。故事就这样产生了:县官逼迫农民交蟋蟀,农民买不起只好自己去抓,有一天一位父亲抓到了一只,高兴得要死,可是他的小儿子不小心把蟋蟀给弄死了。父亲认为他创下了滔天大祸,打骂她,结果孩子郁闷死了。

另外从宣宗这一代开始,宦官专权有所抬头,不过他是个明君,所以宦官还不敢怎么放肆,但是到了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那一代,大太监王振脱颖而出,从此明朝的宦官专权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燃烧的明朝

燃烧的明朝

作者:公孙谏类型:历史状态:已完结

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不多,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他是穷人中的穷人,草根中的草根,那么这样一个人是如何忽然崛起,称霸天下的呢?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