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侠盗文学网 > 资讯 胜天半子小说无弹窗全文阅读 秦穆公汉武帝章节目录

胜天半子小说无弹窗全文阅读 秦穆公汉武帝章节目录

时间:2024-05-22 17:31:16编辑:翠双

热门好书《胜天半子》由知名作者高文斐最新写的一本历史风格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是秦穆公汉武帝,书中感情线一波三折,却又顺理成章,整体阅读体验非常不错。下面看精彩试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里,“人定胜天”是一个最为深邃和经典的精神符号。纵观二十四史,遍览群星英豪,只有不断实现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才能在时代潮头的大棋局上棋高一招、胜天半子。本书从立身、权衡、博弈等三个层面,解读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数十位帝王将相做事、成事的方法策略,抽丝剥茧地对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细节剖析,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些朴素、实用、积极的人生智慧,成为我们洞悉人性、练达人情、成就自我的精神根基。

《胜天半子》 真正的高手,皆是喜怒不形于色 免费试读

真正的高手,皆是喜怒不形于色

谋略思维

为人处世,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进口袋里,不要轻易拿给别人看。这样一来,别人就无法知道你的底细和实力,也难以趁机钻空子。情绪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看穿你的意图,并因此受制于人。

谋略解读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喜怒不形于色,隐藏自己,伪装自己。也就是说,不要盲目地、不加辨别地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和盘托出,要尽量做到深藏不露。这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谋略之道。

如果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就会给对方可乘之机,自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因为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任何轻率的表态都有可能造成被动的局面。

真正的谋略高手,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对手就很难采取应对之策了。当然,这样也更有利于你审时度势,适时运用谋略把握节奏,最终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谋略案例一

当年,唐玄宗重用番将安禄山,却不知道此人貌似粗犷,实则内心狡诈。安禄山想尽办法取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权位越来越高,架子也日益见长。渐渐地,他变得肆无忌惮,除了对玄宗和贵妃恭顺以外,根本不把朝臣们放在眼里。这种情况全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达李宅之后,长揖拜见后便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不动声色,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安禄山看到李林甫目光深邃、一言不发,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候,李林甫吩咐下人,召王鉷大夫进见,说有要事相商。

王鉷进屋之后,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林甫行大礼参拜,言行举止都非常谨慎小心,唯恐出现纰漏。当时,王鉷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也很高,仅次于李林甫,与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看到王鉷对李林甫如此敬重,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尽管他没有补拜大礼,但也变得恭谨起来。

王鉷走后,李林甫开始与安禄山交谈。他十分精准地分析了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安禄山的心里。对此,安禄山非常吃惊。他没想到李林甫竟然含而不露地将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点了出来,这让他顿时汗流浃背,湿了衬衣。这时候,李林甫脱下自己身上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并用好话安慰了他一番。自此之后,安禄山尽管对其他朝廷大臣仍然不恭敬,但唯独惧怕李林甫。每次来京城,他都要谨慎地拜见李林甫。

在范阳,每次有使者从京城归来,安禄山问的第一句话都是李林甫说他什么了,如果有褒奖的话他就很欢喜,如果有警告的话,他就会摸着额头说:“看来我以后得小心了,否则就会惹大祸。”安禄山惧怕李林甫竟然到这样的程度。

李林甫早已察觉安禄山的谋反之心,但他觉得自己死前可保无忧,反正安禄山无法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里还顾得上呢?所以,在李林甫死前,安禄山始终不敢作乱。

李林甫无疑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了“驯服”自以为和皇帝关系不错的安禄山,就在府上召见他。见安禄山表现出相当傲慢的态度,李林甫就不显山、不露水地对他采取冷待的方式,并以地位稍次李林甫的王鉷的谦恭来衬托安禄山的傲慢。这样的谋略,让安禄山相当吃惊,也感受到了李林甫的威严,特别是李林甫对安禄山心理动向的分析、含而不露的点化,更是让安禄山不能摸透其心中想法,不敢轻举妄动。从此,傲慢的安禄山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李林甫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可见,有时候暴风骤雨式的训斥,未必能够超越含而不露的敲打。因此,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暴露自己的情绪,不动声色,让对方看不透、摸不清,才能赢得主动权。

谋略案例二

东晋名士谢安真正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让人“心有戚戚焉”。

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桓温有了不臣之心,越来越擅权,不把君王放在眼里,有篡位之意。宁康元年(373年),孝武帝继位,桓温竟擅自入朝,驻兵新亭。一时间大臣议论纷纷,认为桓温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杀谢安和王坦之的。

为了安抚桓温,朝廷命谢安与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桓温,并与其谈判。谢安和王坦之刚进入桓温的营帐,便感觉到了杀机。桓温布置的刺客早已埋伏下来,只等他一声令下,便将二人杀之后快。

随即王坦之和百官纷纷跪地拜见。王坦之害怕得不能自持,以至于笏板都拿倒了,浑身更是被冷汗浸湿。谢安却从容地与桓温叙旧,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异样。

不久,桓温病重,他加快了篡位的步伐,急切地向孝武帝索要“九锡”,这赐文就是由袁宏负责起草的。王坦之知道后勃然大怒,大骂袁宏助纣为虐,并试图撕毁赐文。谢安却不动声色,只是以赐文写得不好为由,不断让袁宏修改,一直到桓温去世,这“九锡”也没有成文。

当时晋朝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前秦苻坚一心想要吞并东晋,于太元八年(383年)率领前秦大军,号称百万的大军,一路南下。时任征讨大都督的谢安派谢玄、谢石等人率兵前去迎敌,并在淝水之滨与苻坚展开决战。

谢玄等将领有勇有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还斩杀了前秦大将苻融。当捷报传到谢安府上的时候,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接过捷报只是看了一眼,便搁置在案上。客人询问是什么事,谢安不紧不慢地回答:“小儿辈已经破贼了!”客人立即起身道贺,谢安仍无喜色,悠然地将棋下完。

直到客人离开,谢安才独享胜利的喜悦,高兴得手舞足蹈。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心如止水的人,谢安也是如此。面对桓温的杀心,面对埋伏的杀手,其实他也是恐惧的。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出来,一旦把恐惧表现出来,自己就难逃杀身之祸,整个东晋也将落入桓温之手。同样,接到淝水之战大捷的喜报,谢安也是兴奋的,但是如果他表露出来,甚至手舞足蹈,不仅有失风度,还透露出他对这场战争没有底气。正因为这样,谢安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动声色。

可以说,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喜怒不形于色,是很重要的。真正善于谋略的人往往都不轻易表现自己的情绪,以免被别人识破软肋,给对方可乘之机。这虽然会让他人给出“城府很深”的评价,却也凸显了内敛藏锋的智慧。

胜天半子

胜天半子

作者:高文斐类型:历史状态:连载中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里,“人定胜天”是一个最为深邃和经典的精神符号。纵观二十四史,遍览群星英豪,只有不断实现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