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侠盗文学网 > 资讯 张俊九莫文秀小说全集免费阅读 和谐中国:全国掀起构建和谐社会***在线章节

张俊九莫文秀小说全集免费阅读 和谐中国:全国掀起构建和谐社会***在线章节

时间:2019-09-10 09:58:14编辑:千山

《和谐中国:全国掀起构建和谐社会***》主人公叫张俊九莫文秀,是作者李琼最新创作,正在腾文火热连载中。全文讲述了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和谐中国:全国掀起构建和谐社会***》 中央决策 免费试读

胡锦涛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温家宝说:“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胡锦涛轻抚小朋友脸颊,打糍粑,接受村民赠送的一卷手工织布的画面。

中央决定构建和谐社会

2004年9月16日,正值菊花盛开时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这次会议将构建和谐社会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会议要求坚持最广、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会议指出: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005年2月7日,温家宝在200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温家宝说: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10多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

实现这一任务,必将极大地推进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中央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后,新华社评论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文章指出: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副所长赵子平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既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表率。

2005年春节,胡锦涛在贵州省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与贫困村民一起庆祝除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胡锦涛轻抚小朋友脸颊,打糍粑,接受村民赠送的一卷手工织布的画面。

在此时,温家宝也正在河南贫困地区与艾滋病患者共度农历新春。他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与艾滋病孤儿吃饺子的画面也出现在电视上。

与普通百姓,尤其是与其中的弱势群体一起过春节,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这本身就向世人显示了中国领导人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强烈愿望。

2005年3月,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又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了重点讲话。

温家宝指出,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完成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一是着力搞好宏观调控;二是着国力推进改革开放;三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温家宝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一直在学术问题上争论不休,但他们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希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热爱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因此,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民心,受到社会各界的衷心拥护。

起草和谐社会指导文件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曾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在当时,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12月,胡锦涛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

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2005年的早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此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既在实践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破题”,又在理论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积累新鲜经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做出全面部署,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的工作展开半个多月后,来自有关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齐聚北京,《决定》起草组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任组长,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永康任副组长。起草组首先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起草工作进行理论准备。

从新年伊始到春暖花开,从炎炎夏日到凉爽金秋,起草组成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起草组的同志们废寝忘食,经常工作到深夜。

在将近8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11次全体会议、36次工作班子会议,连同小组会议在内,各类会议总计100多次,对《决定》稿反复修改。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决定》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决定》的起草工作始终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的。《决定》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历时近8个月的起草过程中,胡锦涛先后主持4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研究,并做出重要指示。

随后,胡锦涛多次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决定》起草提供了重要指导。

胡锦涛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民族村寨、田间地头,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胡锦涛强调: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起草组根据中央要求,努力总结党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努力从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努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来勾画蓝图和前景。

2006年2月22日,中央专门下发通知,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研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要求,认真组织讨论,向中央报送了124份书面报告,结合各自实际,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006年3月,为了起草好《决定》,起草组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区,就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进行调研。与数以百计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到农村、企业、社区实地调研。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极大地丰富了起草组成员的思想认识。

起草组还邀请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组织专题研究。针对一些重要问题,起草组还进行了集体研究、联合攻关。

7月31日,中央将《决定》稿下发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党内老同志和部分党外人士对《决定》稿深入研究,共返回了156份书面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2594条。

8月14日,中南海怀仁堂高朋满座。胡锦涛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决定》稿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共吸收687条意见和建议,然后精心地做了修改。

《决定》稿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步完善、成熟。

9月25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决定》稿起草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决定》稿提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决定》稿进行了深入修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后,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做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决定》稿进行认真

修改。

2006年11日15时,《决定》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 员、候补委员的坐席前。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决定》,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决定》描绘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

《决定》强调,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并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针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决定》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就进一步完善民***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6大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

《决定》着眼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观点,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出台构建和谐社会决定

2006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国各地积极响应

2007年3月7日,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组委员。委员们争相发言,积极建言献策,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认真听取了海飞、张俊九、莫文秀、冯巩等14位委员的发言后,胡锦涛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胡锦涛强调:

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委员们认为,胡锦涛关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的讲话,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认为,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应“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有机地将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在一起,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瞿钧说,“共建共享”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这一思想的提出将极大地激发社会各界投入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孙鹤娟说,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同时也应充分享受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对于让大家共享建设成果,我理解除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外,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应更加丰富。

应代明代表说,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奉献,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才能稳步向前。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陆栋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在这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鸿斌说,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发动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只有这样在享受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时,我们每个人才会感到欣慰和自豪。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咸宁市委书记许克振说,只有人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标。

胡锦涛、吴邦国等中央领导人出席开幕会。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中针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后,首都各界举行各种专题座谈、讨论会,学习胡锦涛的讲话精神。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工委书记李红兵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既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局长陈志福认为,民政工作,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很多年过古稀的老人,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共建的先行者。没有他们的工作做基础,也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果。我们今天回报他们,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辽宁省抚顺市市长刘强表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有机地将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起来,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是共建共享的基点和前提。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讲话,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更加明确了我们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成都市成华区委书记宋朝华说,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像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直接面对群事众,肩上承担着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的重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履职。

在成都做保姆的金堂县赵镇农民李晓燕,从电视上看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她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一群人,建设和谐社会没有把我们抛在一边,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和鼓舞。3年前,家里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了,当时我们曾为日后的生活发愁。后来,政府替我们办了社保,我55岁之后就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个月“领工资”。经过劳动局的免费培训,我爱人学会了开车,现在在县城里的一家企业当司机。孩子上学的学费也全免了,每年底还能收到集体土地收益的分红,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现在,我们全家人要积极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家住上海阳曲路760弄的彭美娟曾经因为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工作。自从小区开展“知识完善人生、学习改变命运”活动后,彭美娟报名学习服装设计,最终拿到了中专毕业证书,走上了自主就业的道路。她说:“胡锦涛总书记说,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我的家庭而言,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我们,社区干部经常为我们提供学习、就业等帮助,他们不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让我们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吗?”

广州祈福新村居民朱钧镕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创建和谐社会,“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创建和谐社区,除了政府要建章立法,开发商、物业公司要守法依规,实行民主管理外,每一个业主也要努力做一个合格居民,积极参与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选举,积极参与制定社区管理规则,规则定下来以后,要自觉遵守。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也认真学习中央构建和谐的精神,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

安徽省铜陵市小学生张扬在《携手共创和谐社会》这篇作文中写出了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付出我们的爱心和辛勤的工作,那我们的社会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

一个小学生在《创建平安家庭,共创和谐社会》这篇作文中表达了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

创建和谐社会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家庭的事,而是社会中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希望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把自己的事做好、把我们自己家庭建成平安家庭,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量,这样,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就将成为和谐的社会。

一个中学生充满信心地说:“愿我们用甜橙般的笑容去迎接和谐,用愉悦的火苗点燃每一次的心跳,用澄澈的真诚激亮每一点星光。和谐会如阳光下的镜子折射出最绚丽的光芒!”

一些学生还主动向全国青少年发出思想道德建设倡议书,他们在倡议书中说:“我们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遵守社会公德,提高公德意识……”

  

和谐中国:全国掀起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中国:全国掀起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李琼类型:历史状态:已完结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