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侠盗文学网 > 历史 > 明朝抗倭战史

更新时间:2021-08-10 12:56:57

明朝抗倭战史

明朝抗倭战史 远星云 著

连载中 赵稚郑则之

人气小说《明朝抗倭战史》由著名作者远星云倾心创作的一本军事历史类型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赵稚郑则之,小说文笔超赞,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结。下面看精彩试读:在大明历史上,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专用名称:倭寇。整个的明朝,朝廷一直为倭患困扰,抗倭成为朝廷无法避免的话题。在明朝长期的抗倭战争中,涌现出朱纨、胡宗宪、宋应昌等多位抗倭主帅和俞大猷、刘显、戚继光、李如松、邓子龙、陈琳等一大批抗倭名将。全国各地地方武装都先后被征调参加抗倭战斗。沿海各地府县的地方官勇敢地担当起领导抗倭御侮的责任,一大批学者和义士主动投入抗倭保家乡的战争。抗倭战争成为大明全国各民族军民共同的抗倭御侮战争。在长期的抗倭战争中,抗倭主帅、抗倭名将和抗倭军民共同谱写了明代的抗倭史诗,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抗倭卫国的爱国主义诗篇。让我们通过本书的阅读,进入明代抗倭战争的画面,感受抗倭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慨。

精彩章节试读:

说起倭寇的来历,还得从元朝跟日本的关系说起。元朝时候,日本处在镰仓幕府时期,那时候日本是南宋的铁杆盟友,元世祖得到一个消息,日本镰仓幕府偷偷给南宋运制火药的原料硫磺。啊,你个小日本,居然敢帮助南宋与我大元作对,于是元世祖派遣使者去日本询问情况。想不到使者居然被日本人杀了!

关于南宋与日本关系好这件事,事实上除了蒙元以外,日本对所有与宋朝交战的北方政权都没有正式外交贸易关系,其中包括元之前的辽与金。元朝是一个崇尚武力的王朝。唐朝到元朝期间,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但是日本仗着自己离元朝远,毫不在乎元朝的施压,甚至屠杀元朝的使臣,忽必烈闻之大怒,立即派兵出征日本。

大元王朝对待周边的国家,要么被大元侵吞,要么甘愿成为附属国。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就是大元的附属国之一,每年向大元朝觐纳贡,大元则对高丽军事保护。高丽向大元诉苦,日本总是在海岸线上抢劫掠夺。忽必烈早就想攻占日本,这次有了高丽的请求,有了出兵讨伐日本的借口。1274年,忽必烈命令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准备在七月远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一齐发动,投入紧张的造船、运粮饷等准备工作。

1274年10月3日,由15000名蒙古兵,5000名汉军,5600名高丽军和6700名高丽水手6700人,合计32300人的远征军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攻占对马、壹岐岛,最终在福冈登陆。日军虽然英勇战斗,但由于元军兼具步兵集团战术和火药武器的双重优势, 指挥官又拥有丰富的大规模作战经验,故而日军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向后退却,将防线缓慢后移。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住日军,但是守军的英勇顽强超出了预料,再加上不擅长山地作战,始终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

11月19日夜晚,突然刮起大风,日本军队对于本地的气候了如指掌,从容就地隐蔽起来,元军上下则惊慌失措,登船到宽阔的海面上避风,结果被风浪吹翻了数百艘兵船,将近13000人葬身大海。残余部队不得不撤退回国,接受失败的命运。

蒙古军远征失败,忽必烈感到很没有面子,但是又想不出挽回失败的好办法。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想让日本朝贡称臣就算了,一个小小岛国也不会有什么威胁。于是下了一道旨,意思就是希望两国关系不会被战争所破坏,从今日起,只要日本能朝贡称臣,大元愿意和日本像亲兄弟,并且大元可以保护日本。忽必烈的旨是送到了,但是嚣张的日本却杀了使臣,坚持不称臣、不纳贡。堂堂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面子一下子没了,于是下决心吃掉小日本。忽必烈召集部队,准备再次出兵日本。

1281年春,忽必烈在彻底征服南宋从而拥有了更加庞大的水军之后,再次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远征。此次兵分两路,北路军从朝鲜半岛出发,蒙古军40000人,战船900艘;南路军由范文虎率领,士兵10万,战船3500艘,从庆元出发。兵力总计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万。

6月,先期出发的北路军占领壹岐岛,向预定的九州集合地攻击前进,南路军同时出发,向九州进军,两军在九州登陆会师之后,随即与早有准备的日本军队展开激战。元军同时具有数量和武器的优势,但日军更加熟悉地形且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两军互有胜负,战场呈现胶着态势。

1281年8月15日,一场持续了两天的台风袭击了九州海岸,在战场就地宿营的军队和停泊在海边的舰队同时遭到严重的打击,损兵折将的元军士气低落,日军乘机接连不断的发动猛烈反击,元军随即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终,数量空前庞大的远征军,除了范文虎、忻都等高级将领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歼灭或俘虏。

弘安之役爆发后,元朝官吏向日本商船征收重税甚至整船货物全部扣留,而日本这边开始在商船上驻扎战斗人员进行武装押运,这些在商船上驻扎的战斗人员成为早期倭寇的来历。

中日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早在唐朝前期,就发生过白江口之战,那是中国与日本的第一次战争,它发生在663年8月。早在四年前的659年,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这时日本在百济的总兵力为三万二千多人。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冒进,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到了13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南取大理,东降高丽,征宋计划也将完成。放眼整个东方,唯日本隔海独立于帝国版图之外。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 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 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但是同样因遭受台风袭击而失败。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