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侠盗文学网 > 历史 > 三燕王朝

更新时间:2020-06-04 18:08:29

三燕王朝

三燕王朝 佚名 著

连载中 乾罗白翎儿

三燕王朝男女主角为乾罗白翎儿,是作者佚名最新为大家著作,已上架快看。全文讲述了王志国著的《三燕王朝/王志国关外三朝长篇系列》所讲述的故事,发生于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选择的是建立在辽西的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国家,依据的是那一时期的历史主线和民间传奇,描写的是慕容氏鲜卑人从崛起、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展示的是一段三起三落、跌宕起伏、威武雄壮而又荡气回肠的历史,品味的是流传千年之久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走进那段历史,与书中人物一起体会酸甜苦辣,相信会让你眼前一亮,深受启迪。

精彩章节试读:

镜鉴需常拭

老藤

与志国先生相识,是在辽宁省作家协会为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辽悲歌》举办的研讨会上,我记得那次研讨会是来自国内的著名文学批评家以《大辽悲歌》为例,来研讨如何讲好辽宁故事。会上,专家们对志国先生的创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大辽悲歌》充满民族特色的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是对历史小说创作的一次创新,为章回体小说创作赋予了许多新的元素,对于讲好辽宁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或许是受到了评论家们肯定的原因,研讨会开过不到一年,一部厚重的《三燕王朝》即将付梓,让我暗暗惊讶于志国先生的执着与勤奋。

利用国庆长假,我认真拜读了这部书稿,掩卷深思,心中颇有感悟。书中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荣辱悲欢的情感纠结,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需要读者自己开卷感悟,这里我不再复述,如果要对志国先生这部长篇历史巨著说点读后感的话,我想到了这样三句话:全景散点透视;实虚相得益彰;磨镜意在照今。

全景散点透视,是说小说的叙事结构。前燕、后燕、北燕,八十五年历史,再加上前期历史铺垫,挥洒描绘的是一部长篇历史画卷。对于这样一部史诗性著作,作者采取了散点透视的结构写法,驾驭起来得心应手,如同他的《大辽悲歌》一样,章回体的结构方式,颇有《三国演义》的风格。志国先生在漫长的历史关键节点上细数年轮、解剖纹理,选取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主要人物命运轨迹的本质属性,由此以点带面,设计经纬,将浩瀚的历史长河如练在舞,捭阖有致,达到一种太极境界。应该说这种结构方式被很多写者所忽视,认为不够先锋和时髦。岂不知既然成为传统,自有它流传的道理。有些学者几十年反传统,到头来才明白抛弃传统的最大后果是被大众所疏远,因为老百姓喜欢传统,古典名著的魅力谁能否定得了?

实虚相得益彰,是说小说的写法。历史小说需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不实,读者不信。小说毕竟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许多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东西,需要文学的记录加以补充,所以很多作家都以忠实地记录历史为己任。不虚,故事不美,毕竟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其中具体情节谁能说得清?这就需要作家合乎逻辑地想象和加工。《三燕王朝》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历史主干清晰坚实,所有的传说传奇都如同枝叶一样疏密有致,慕容氏家族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一个个立马挥鞭、跃然纸上。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实,是小说勾勒出的天地人物;虚,是人与人相互间的命运和爱恨情仇。实与虚,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三燕江山万里图。

磨镜意在照今,是说志国先生的创作动机。我想,任何创作都不是没有目的的散打,志国先生的创作动机至少有两个:一是以笔当锄,犁开历史的尘封,将辽西大地曾经的辉煌重新呈现给世人,免得三燕历史被淹没,这是一种故乡情愫自然发酵的持续冲动,是一个本土作家以“立言”的方式回报家乡的最佳选择;二是古为今用,以笔为巾,拭擦历史的镜鉴,让今人于三燕兴衰沉浮的镜鉴中照出当下的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作为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却时刻关心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志国先生,这才是他创作《三燕王朝》最为重要的现实用意。

以史为镜,这话已成老生常谈,但真正敢立于镜鉴前检视自己尊荣者有几人?所以黑格尔才说,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录历史教训。镜鉴需要常拭,古今方能贯通。比如说,很多人知道经济繁荣的北宋亡于军备的松弛,北宋是吃军队经商恶果的第一朝,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却被今人遗忘了,结果一段时间内兴起一股令人匪夷所思的军队经商热。有人说,现实往往是历史的重演,那么《三燕王朝》中慕容氏的悲剧会不会在现实中重现?其中预防因素固然有许多,但关键的要素是治国理念,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在,死可复活;文化灭,虽生犹死。这恐怕是志国先生这本《三燕王朝》给我们的另一种启示。

(作者为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